本帖最后由 Tianlu 于 2017-11-10 01:10 编辑
来葡已经四个月余,空闲时间虽多,认认真真读书的时间却少,最近读了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信》,觉得很受用。这本书是诗人里尔克和一个年轻人的书信往来集,有没有想看这本书、看过这本书的同济伙伴想一起讨论下?
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下文为我的一点随想,权当抛砖引玉。
《给青年诗人的信》 里尔克 先给一个对这本书的简短评价:字字珠玑。这本书的金句比例如此之高,导致我的书已经画满了线。《给青年诗人的信》适合仔细读、反复读、遇到迷惑了,心情反复了,再拿出来,像读经文一样再仔仔细细地读。
豆瓣上一个高票答案对这本书的评价是:比诗歌更像诗歌。我倒觉得这本书与其说是像“诗”,更像是“歌”。因为它比诗歌更具体,比小说更模糊,立意高远,语言优美有韵致,随便截取一段,就可以传唱,既是唱给书信那一段收信人的,又是唱给所有听众的。诗的种子落地,生了根长出了树苗,这是歌,就像这本教诗人写诗的书。
因为这本书是私人书信的合集,作者在写作之初并没有想到会印刷出版,所以行为时候并没有太多克制和技巧性的处理。作者把注意力放在了“表达”本身,因此全文极为流畅,作为读者读起来也觉得畅快淋漓。
我并没有读过里尔克的其他作品,以上都是感性的认识。
第一封信 From巴黎(法国) “我该向你说什么呢? 我觉得一切都本其自然 ” 第一封信,讲了一个“定位”问题——摆正自己与诗歌的关系。师傅领进门,告诉徒弟,首先是要正心诚意,其他的纷纷扰扰的功利心,可以留在门外了。
“你在信里问我你的诗好不好。你问我。……你向外看,是你现在最不应该做的事。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你的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 接下来,里尔克给出了“正心诚意”的方法论,拷问自己,让自己理清自己和诗歌(写作)的关系。这个部分是通过反证法来达成的,我必须写作吗?如果不写作我会死亡吗?如果失去写作我会像行尸走肉一般生活,没有文字表达我的生命失去光泽,那么好的,我们这个时候已经让写作的动机纯粹了——任何其他的名利纷扰细碎的虚荣心和生命本身的重量相比都不值得一提。摆正了“我”和“写作”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和诗歌建立了非常强韧的联系,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创作。
在阅读里尔克的第一封信,我的脑子里反复回想《大学》里的一段话: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所前后,则近道矣。 这段话是小学时候在母亲大人的糖衣诱惑下死记硬背记下来的。但是在读里尔克教导青年诗人写诗要从自己出发,从写作欲望本身出发的时候,《大学》的这段话也一时明朗了起来。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道理非常简单,背道而行犯低级错误,也是很简单。
第二封信 From比萨(意大利) “你的每一封信都永远使我欢喜 但是你要宽恕我的回答 因为它可能对你没什么帮助 因为在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上 我们是无名地孤单”
第二封信也是非常干净利落,直奔主题,手起刀落,斩断了青年人想要找到救命稻草为自己答疑解惑的懒惰心。里尔克的答案非常优美而具有说服力,我通俗地理解成“别想从我这里找到现成的答案,我知道答案,也有心帮你,但是讲给你你也听不懂。” 现在孤独中摸爬滚打,答案在过程里。
|